中午和同事一起去吃飯的路上,M 談到最近流行的順口溜:「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,不到上海不知道自己錢少,不到海南島不知道自己身體不好,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」,用來批評最近常見於主流媒體的正名案例。
我當下直接表達完全不同意態度,並舉例閃靈主唱 Freddy 在大話新聞拿出在英國拿到的文宣,目的是解救遭到囚禁的班禪,但抗議的對象竟是 Republic of China,中華民國四個字大喇喇的印在封面上,旁邊還畫上五星旗。也就是說,英美流行樂壇的印象中,掛著五星旗的流氓國家,她的名字是 Republic of China,瑪丹娜如是想,也許剛過世的 Ray 也是。
班禪遭到囚禁,甘我們屁事?另一位同事 D 大聲嚷嚷。
是的,甘我們屁事,問題是,外國人分得出來差一個 People's 字眼,就區隔了民主國家與流氓國家嗎?答案是,很難。
透過 Google,可以輕易地找到許多張冠李戴的例子:
(摘自:http://www.zelluloid.de/person/index.php3?id=426)
(摘自:http://www.mhs.nl/en/content.asp?i=30)
(摘自:http://lynncoins.com/panda-gold-coins-old.htm)
(摘自:http://wbcc-online.com/china/china5.html)
(摘自:http://www.sekhriusa.com/)
(摘自:http://www.eoc.jaxa.jp/etc/images/use/beijing_city_e.html)
諷刺的是,洋人不是不知道台灣的存在,而是很直覺地認為 Republic of China 就是那個坐落東亞的大國,中國。很具有邏輯呀,China 不是中國,那還會是什麼?但台灣就是抱著 Republic of China 名稱不放,寧被誤會為囚禁班禪的國家,也不願意正視被歸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惡劣處境。自找的,不是嗎?
正名為台灣,一如洋人普遍認識的國家名稱,名正而言順,豈不百利無害嗎。說正名等於文革,不也正是統媒一貫的潑糞手法,被這麼一搞,不髒也臭。
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
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
e機通滿百退費快取消囉
e機通滿百退費快取消囉
2007年2月1日 星期四
同聲一氣,隔海唱和
最近怎麼寫這麼多政治議題文章?可能是台灣的政治環境真的太特別了。台灣國際地位未定,敵國是把台灣當自家財產的崛起大國,但台灣自己也是經濟強國,加上國民的國家認同分歧,認敵國為祖國的大有人在,於是幾乎天天有政治新聞,週週有爆炸性議題,加上媒體強力放送與誇大,完全遵循中國共產黨的對台工作目標:入島、入戶、入心。一般民眾若想置身事外,真的很不容易,即使把電視關了,工作場合中還有同事的訊息傳遞,就像意圖摧毀杜正勝的三隻小豬新聞,就是同事在午餐時間提起的。
說到杜正勝,最近是標準的箭靶。高中歷史第二冊中國史,教育部在新一學期版本中,修改了一些國民黨時代的用詞,來看看新聞吧:
先看看實際異動的部份:
武昌『起義』改成武昌『起事』
對於歷史事件的用詞,常用的有「起義」、「暴動」與「起事」。根據國語辭典解釋,「起義」的意思是「為正義而起兵」,「暴動」則是「群眾共同實施不法的暴力行為」,「起事」的意思則是「舉兵發事」。很顯然的,前兩者都是為政治服務的用詞,勝王敗寇,勝者稱起義,敗者稱暴動,於是教育部跳脫主觀意識,採用中性的「起事」,的確為還原史實的一個好方法。
查詢 Google 後,更發現「起事」一辭,早就廣泛使用在許多歷史事件名詞中,像是林爽文起事、中港起事等等,並不是什麼新造的名詞。
『日據』時代成了『日治』時代
談 1895 到 1945 年期間,長達 50 年的日本統治時期,就得要回到事情源頭,也就是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。條約中明白寫道:
在馬關條約中亦規定,
觀察這段史實,可以體會「日據」帶有強烈的國族意識,認為日本在台灣的統治權來自武力佔據,但實則不然,該統治權是來自清廷授權的。因而,「日治」則較能反應史實。
改國父而直接稱呼孫中山
這牽扯到「國父」二字的歷史典故。
1940 年,中華民國建國已經 29 年了,當時的汪精衛在日本軍控制下的南京建立了新的「中華民國政府」,蔣介石為了強調「我才代表真正的中華民國政府」、「我才是孫文的繼承者」,於是發表「倡導國民革命,手創中華民國,更新政體,永奠邦基,謀世界之大同,求國際之平等,光被四表,功高萬世,凡我國民,報本追遠,宜表尊崇」,通令全國,尊稱孫先生為「中華民國 國父」。其後更鋪天蓋地的透過黨政系統神話孫先生與自己,達到其政治目的。
可見所謂國父稱號,完全沒有法律基礎,只是蔣介石一人為了鞏固領導基礎而創造出來的名詞,就像歷朝發兵的將領,都會強調自己承接前代君王的血統一樣的思維,說穿了,就是愚民目的而已。有趣的是,當天是 4 月 1 日愚人節,不知是蔣介石的幽默,還是單純巧合哩。
教育部發行的教材,移除掉愚民用辭,移掉沒有法律基礎的用詞的作法,不知道到底有什麼不對哩。
黃花崗72烈士只剩下一句話
藍色媒體不批評這點。我只能說,都已經入祀忠烈祠,也在教科書上有一席之地了,還想怎樣?想想其他更有貢獻的人,常常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吧。
慣用的我國、本國、大陸等用詞,全改成了「中國」
除非世人所理解的中國,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,的確就是我國、本國,否則,沿用聯合國以降,世界各國通用的中國一辭,有什麼不對,這與藍媒最愛強調的與世界接軌了,不正是精神一致嗎?
至於大陸一辭,本質上是國民黨丟了大片江山,逃到台灣來後,以所在地台灣的角度,去稱呼那片丟掉了的河山為大陸。所以台灣人稱呼『那片江山』為大陸,心態上仍是認為『那是我的土地』,而中國人使用大陸一辭,則有『我們仍是一家人』的味道。問題是,這些都和事實相去甚遠,一來『那片江山』早已是中華民人共和國的國土,不再屬於中國民國或是台灣,二來兩國均自有其獨立政府領土,互不擁有管轄權,還哪來的『我們仍是一家人』。
於是,與世界接軌,順應世界潮流,稱呼為中國,既中性又合乎事實,有什麼不對!否則,把所有的「中國」全改成「大陸」呀,看會變成什麼模樣。大陸共產黨、大陸國民黨、大美會談、南大陸海,像話嗎?是不是「中國」兩字才能原汁原味呈現世界現狀呢!
經過分析後,我們再來看看藍色腦袋的論述:
中國媒體更扯,連這種白爛的新聞標題都冒出來了:台灣“去中國化”後遺症 校園喪失傳統
暴力劇增、"台獨"黑手伸向台灣教科書。與國內藍色媒體隔海唱和,誰是在國內與中國政策「入島、入戶、入心」互相配合的主角,真是再清楚不過了。
說到杜正勝,最近是標準的箭靶。高中歷史第二冊中國史,教育部在新一學期版本中,修改了一些國民黨時代的用詞,來看看新聞吧:
先看看實際異動的部份:
武昌起義成了武昌起事;日據時代成了日治時代,還有原本的國父也不再留空格以示尊敬,直接稱呼孫中山 ... 舊課本中,黃花崗72烈士還有照片輔助,但新版教材只剩下一句話 ... 過去慣用的我國、本國、大陸等用詞,全改成了「中國」藍色媒體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批評的東西,所以這次的異動,實際上只有 5 項。我們逐項來檢驗:
武昌『起義』改成武昌『起事』
對於歷史事件的用詞,常用的有「起義」、「暴動」與「起事」。根據國語辭典解釋,「起義」的意思是「為正義而起兵」,「暴動」則是「群眾共同實施不法的暴力行為」,「起事」的意思則是「舉兵發事」。很顯然的,前兩者都是為政治服務的用詞,勝王敗寇,勝者稱起義,敗者稱暴動,於是教育部跳脫主觀意識,採用中性的「起事」,的確為還原史實的一個好方法。
查詢 Google 後,更發現「起事」一辭,早就廣泛使用在許多歷史事件名詞中,像是林爽文起事、中港起事等等,並不是什麼新造的名詞。
『日據』時代成了『日治』時代
談 1895 到 1945 年期間,長達 50 年的日本統治時期,就得要回到事情源頭,也就是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。條約中明白寫道:
第二條、割讓台灣全島及其附屬諸島嶼。所以史實是,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敗戰,迫於日本要求,割讓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,從而進入日本統治時期。甲午戰爭中,日本並未發兵入侵台灣而佔領台灣,而是從條約中獲得的領土,故不存在「佔據」意味,而是戰勝國依條約取得新領土,進而展開統治之實。
第三條、割讓澎湖列島,即英國格林威治東經一百一十九度至一百二十度,及北緯十三度至十四度間的各島嶼。
第五條、... 日清兩國政府於本約批准交換後,立即各自派遣一名以上之委員赴台灣省,實施該省之讓渡事務,但需於本約批准交換後二個月內,完成上述之讓渡。
在馬關條約中亦規定,
台灣島上的居民有兩年的過渡期可以自由選擇國籍。在兩年內未離開台灣者,則自動取得日本籍。當時選擇離開的人只佔全島居民的1%左右。
觀察這段史實,可以體會「日據」帶有強烈的國族意識,認為日本在台灣的統治權來自武力佔據,但實則不然,該統治權是來自清廷授權的。因而,「日治」則較能反應史實。
改國父而直接稱呼孫中山
這牽扯到「國父」二字的歷史典故。
1940 年,中華民國建國已經 29 年了,當時的汪精衛在日本軍控制下的南京建立了新的「中華民國政府」,蔣介石為了強調「我才代表真正的中華民國政府」、「我才是孫文的繼承者」,於是發表「倡導國民革命,手創中華民國,更新政體,永奠邦基,謀世界之大同,求國際之平等,光被四表,功高萬世,凡我國民,報本追遠,宜表尊崇」,通令全國,尊稱孫先生為「中華民國 國父」。其後更鋪天蓋地的透過黨政系統神話孫先生與自己,達到其政治目的。
可見所謂國父稱號,完全沒有法律基礎,只是蔣介石一人為了鞏固領導基礎而創造出來的名詞,就像歷朝發兵的將領,都會強調自己承接前代君王的血統一樣的思維,說穿了,就是愚民目的而已。有趣的是,當天是 4 月 1 日愚人節,不知是蔣介石的幽默,還是單純巧合哩。
教育部發行的教材,移除掉愚民用辭,移掉沒有法律基礎的用詞的作法,不知道到底有什麼不對哩。
黃花崗72烈士只剩下一句話
藍色媒體不批評這點。我只能說,都已經入祀忠烈祠,也在教科書上有一席之地了,還想怎樣?想想其他更有貢獻的人,常常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吧。
慣用的我國、本國、大陸等用詞,全改成了「中國」
除非世人所理解的中國,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,的確就是我國、本國,否則,沿用聯合國以降,世界各國通用的中國一辭,有什麼不對,這與藍媒最愛強調的與世界接軌了,不正是精神一致嗎?
至於大陸一辭,本質上是國民黨丟了大片江山,逃到台灣來後,以所在地台灣的角度,去稱呼那片丟掉了的河山為大陸。所以台灣人稱呼『那片江山』為大陸,心態上仍是認為『那是我的土地』,而中國人使用大陸一辭,則有『我們仍是一家人』的味道。問題是,這些都和事實相去甚遠,一來『那片江山』早已是中華民人共和國的國土,不再屬於中國民國或是台灣,二來兩國均自有其獨立政府領土,互不擁有管轄權,還哪來的『我們仍是一家人』。
於是,與世界接軌,順應世界潮流,稱呼為中國,既中性又合乎事實,有什麼不對!否則,把所有的「中國」全改成「大陸」呀,看會變成什麼模樣。大陸共產黨、大陸國民黨、大美會談、南大陸海,像話嗎?是不是「中國」兩字才能原汁原味呈現世界現狀呢!
經過分析後,我們再來看看藍色腦袋的論述:
臺灣大學歷史係主任吳展良指出,在這一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審過程中,當局一直在強力介入,當局負責審查的人“都是意識形態很強的人”,他們只允許教科書中出現一種聲音,否則就技術性阻撓書商出版或強迫修改。
親民黨發言人李鴻鈞29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表示,歷史教育的意義在於使後代能尊重、記取歷史教訓,但教育主管部門卻允許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大幅增加激化統“獨”對立的篇幅,因此要求現任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立即請辭,否則臺灣行政當局負責人蘇貞昌應該為用人不當而下臺。
國民黨立委李慶安痛批,「從過去討論課程科要到教科書審查,就看出來杜正勝要在台灣史和中國史當中作切割,很多用詞用字,都是要把歷史從古到今,歷史源遠留長的觀念徹底顛覆,透過審查教科書機制,箝制教科書的編寫,貫徹台獨思想,是新的文化大革命,但是因為背後有獨派撐腰,所以根本動不了他。」對照上面的分析與藍色腦袋的批評,叫人分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在討論同一件事。
中國媒體更扯,連這種白爛的新聞標題都冒出來了:台灣“去中國化”後遺症 校園喪失傳統
暴力劇增、"台獨"黑手伸向台灣教科書。與國內藍色媒體隔海唱和,誰是在國內與中國政策「入島、入戶、入心」互相配合的主角,真是再清楚不過了。
同聲一氣,隔海唱和
最近怎麼寫這麼多政治議題文章?可能是台灣的政治環境真的太特別了。台灣國際地位未定,敵國是把台灣當自家財產的崛起大國,但台灣自己也是經濟強國,加上國民的國家認同分歧,認敵國為祖國的大有人在,於是幾乎天天有政治新聞,週週有爆炸性議題,加上媒體強力放送與誇大,完全遵循中國共產黨的對台工作目標:入島、入戶、入心。一般民眾若想置身事外,真的很不容易,即使把電視關了,工作場合中還有同事的訊息傳遞,就像意圖摧毀杜正勝的三隻小豬新聞,就是同事在午餐時間提起的。
說到杜正勝,最近是標準的箭靶。高中歷史第二冊中國史,教育部在新一學期版本中,修改了一些國民黨時代的用詞,來看看新聞吧:
先看看實際異動的部份:
武昌『起義』改成武昌『起事』
對於歷史事件的用詞,常用的有「起義」、「暴動」與「起事」。根據國語辭典解釋,「起義」的意思是「為正義而起兵」,「暴動」則是「群眾共同實施不法的暴力行為」,「起事」的意思則是「舉兵發事」。很顯然的,前兩者都是為政治服務的用詞,勝王敗寇,勝者稱起義,敗者稱暴動,於是教育部跳脫主觀意識,採用中性的「起事」,的確為還原史實的一個好方法。
查詢 Google 後,更發現「起事」一辭,早就廣泛使用在許多歷史事件名詞中,像是林爽文起事、中港起事等等,並不是什麼新造的名詞。
『日據』時代成了『日治』時代
談 1895 到 1945 年期間,長達 50 年的日本統治時期,就得要回到事情源頭,也就是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。條約中明白寫道:
在馬關條約中亦規定,
觀察這段史實,可以體會「日據」帶有強烈的國族意識,認為日本在台灣的統治權來自武力佔據,但實則不然,該統治權是來自清廷授權的。因而,「日治」則較能反應史實。
改國父而直接稱呼孫中山
這牽扯到「國父」二字的歷史典故。
1940 年,中華民國建國已經 29 年了,當時的汪精衛在日本軍控制下的南京建立了新的「中華民國政府」,蔣介石為了強調「我才代表真正的中華民國政府」、「我才是孫文的繼承者」,於是發表「倡導國民革命,手創中華民國,更新政體,永奠邦基,謀世界之大同,求國際之平等,光被四表,功高萬世,凡我國民,報本追遠,宜表尊崇」,通令全國,尊稱孫先生為「中華民國 國父」。其後更鋪天蓋地的透過黨政系統神話孫先生與自己,達到其政治目的。
可見所謂國父稱號,完全沒有法律基礎,只是蔣介石一人為了鞏固領導基礎而創造出來的名詞,就像歷朝發兵的將領,都會強調自己承接前代君王的血統一樣的思維,說穿了,就是愚民目的而已。有趣的是,當天是 4 月 1 日愚人節,不知是蔣介石的幽默,還是單純巧合哩。
教育部發行的教材,移除掉愚民用辭,移掉沒有法律基礎的用詞的作法,不知道到底有什麼不對哩。
黃花崗72烈士只剩下一句話
藍色媒體不批評這點。我只能說,都已經入祀忠烈祠,也在教科書上有一席之地了,還想怎樣?想想其他更有貢獻的人,常常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吧。
慣用的我國、本國、大陸等用詞,全改成了「中國」
除非世人所理解的中國,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,的確就是我國、本國,否則,沿用聯合國以降,世界各國通用的中國一辭,有什麼不對,這與藍媒最愛強調的與世界接軌了,不正是精神一致嗎?
至於大陸一辭,本質上是國民黨丟了大片江山,逃到台灣來後,以所在地台灣的角度,去稱呼那片丟掉了的河山為大陸。所以台灣人稱呼『那片江山』為大陸,心態上仍是認為『那是我的土地』,而中國人使用大陸一辭,則有『我們仍是一家人』的味道。問題是,這些都和事實相去甚遠,一來『那片江山』早已是中華民人共和國的國土,不再屬於中國民國或是台灣,二來兩國均自有其獨立政府領土,互不擁有管轄權,還哪來的『我們仍是一家人』。
於是,與世界接軌,順應世界潮流,稱呼為中國,既中性又合乎事實,有什麼不對!否則,把所有的「中國」全改成「大陸」呀,看會變成什麼模樣。大陸共產黨、大陸國民黨、大美會談、南大陸海,像話嗎?是不是「中國」兩字才能原汁原味呈現世界現狀呢!
經過分析後,我們再來看看藍色腦袋的論述:
中國媒體更扯,連這種白爛的新聞標題都冒出來了:台灣“去中國化”後遺症 校園喪失傳統
暴力劇增、"台獨"黑手伸向台灣教科書。與國內藍色媒體隔海唱和,誰是在國內與中國政策「入島、入戶、入心」互相配合的主角,真是再清楚不過了。
說到杜正勝,最近是標準的箭靶。高中歷史第二冊中國史,教育部在新一學期版本中,修改了一些國民黨時代的用詞,來看看新聞吧:
先看看實際異動的部份:
武昌起義成了武昌起事;日據時代成了日治時代,還有原本的國父也不再留空格以示尊敬,直接稱呼孫中山 ... 舊課本中,黃花崗72烈士還有照片輔助,但新版教材只剩下一句話 ... 過去慣用的我國、本國、大陸等用詞,全改成了「中國」藍色媒體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批評的東西,所以這次的異動,實際上只有 5 項。我們逐項來檢驗:
武昌『起義』改成武昌『起事』
對於歷史事件的用詞,常用的有「起義」、「暴動」與「起事」。根據國語辭典解釋,「起義」的意思是「為正義而起兵」,「暴動」則是「群眾共同實施不法的暴力行為」,「起事」的意思則是「舉兵發事」。很顯然的,前兩者都是為政治服務的用詞,勝王敗寇,勝者稱起義,敗者稱暴動,於是教育部跳脫主觀意識,採用中性的「起事」,的確為還原史實的一個好方法。
查詢 Google 後,更發現「起事」一辭,早就廣泛使用在許多歷史事件名詞中,像是林爽文起事、中港起事等等,並不是什麼新造的名詞。
『日據』時代成了『日治』時代
談 1895 到 1945 年期間,長達 50 年的日本統治時期,就得要回到事情源頭,也就是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。條約中明白寫道:
第二條、割讓台灣全島及其附屬諸島嶼。所以史實是,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敗戰,迫於日本要求,割讓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,從而進入日本統治時期。甲午戰爭中,日本並未發兵入侵台灣而佔領台灣,而是從條約中獲得的領土,故不存在「佔據」意味,而是戰勝國依條約取得新領土,進而展開統治之實。
第三條、割讓澎湖列島,即英國格林威治東經一百一十九度至一百二十度,及北緯十三度至十四度間的各島嶼。
第五條、... 日清兩國政府於本約批准交換後,立即各自派遣一名以上之委員赴台灣省,實施該省之讓渡事務,但需於本約批准交換後二個月內,完成上述之讓渡。
在馬關條約中亦規定,
台灣島上的居民有兩年的過渡期可以自由選擇國籍。在兩年內未離開台灣者,則自動取得日本籍。當時選擇離開的人只佔全島居民的1%左右。
觀察這段史實,可以體會「日據」帶有強烈的國族意識,認為日本在台灣的統治權來自武力佔據,但實則不然,該統治權是來自清廷授權的。因而,「日治」則較能反應史實。
改國父而直接稱呼孫中山
這牽扯到「國父」二字的歷史典故。
1940 年,中華民國建國已經 29 年了,當時的汪精衛在日本軍控制下的南京建立了新的「中華民國政府」,蔣介石為了強調「我才代表真正的中華民國政府」、「我才是孫文的繼承者」,於是發表「倡導國民革命,手創中華民國,更新政體,永奠邦基,謀世界之大同,求國際之平等,光被四表,功高萬世,凡我國民,報本追遠,宜表尊崇」,通令全國,尊稱孫先生為「中華民國 國父」。其後更鋪天蓋地的透過黨政系統神話孫先生與自己,達到其政治目的。
可見所謂國父稱號,完全沒有法律基礎,只是蔣介石一人為了鞏固領導基礎而創造出來的名詞,就像歷朝發兵的將領,都會強調自己承接前代君王的血統一樣的思維,說穿了,就是愚民目的而已。有趣的是,當天是 4 月 1 日愚人節,不知是蔣介石的幽默,還是單純巧合哩。
教育部發行的教材,移除掉愚民用辭,移掉沒有法律基礎的用詞的作法,不知道到底有什麼不對哩。
黃花崗72烈士只剩下一句話
藍色媒體不批評這點。我只能說,都已經入祀忠烈祠,也在教科書上有一席之地了,還想怎樣?想想其他更有貢獻的人,常常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吧。
慣用的我國、本國、大陸等用詞,全改成了「中國」
除非世人所理解的中國,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,的確就是我國、本國,否則,沿用聯合國以降,世界各國通用的中國一辭,有什麼不對,這與藍媒最愛強調的與世界接軌了,不正是精神一致嗎?
至於大陸一辭,本質上是國民黨丟了大片江山,逃到台灣來後,以所在地台灣的角度,去稱呼那片丟掉了的河山為大陸。所以台灣人稱呼『那片江山』為大陸,心態上仍是認為『那是我的土地』,而中國人使用大陸一辭,則有『我們仍是一家人』的味道。問題是,這些都和事實相去甚遠,一來『那片江山』早已是中華民人共和國的國土,不再屬於中國民國或是台灣,二來兩國均自有其獨立政府領土,互不擁有管轄權,還哪來的『我們仍是一家人』。
於是,與世界接軌,順應世界潮流,稱呼為中國,既中性又合乎事實,有什麼不對!否則,把所有的「中國」全改成「大陸」呀,看會變成什麼模樣。大陸共產黨、大陸國民黨、大美會談、南大陸海,像話嗎?是不是「中國」兩字才能原汁原味呈現世界現狀呢!
經過分析後,我們再來看看藍色腦袋的論述:
臺灣大學歷史係主任吳展良指出,在這一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審過程中,當局一直在強力介入,當局負責審查的人“都是意識形態很強的人”,他們只允許教科書中出現一種聲音,否則就技術性阻撓書商出版或強迫修改。
親民黨發言人李鴻鈞29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表示,歷史教育的意義在於使後代能尊重、記取歷史教訓,但教育主管部門卻允許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大幅增加激化統“獨”對立的篇幅,因此要求現任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立即請辭,否則臺灣行政當局負責人蘇貞昌應該為用人不當而下臺。
國民黨立委李慶安痛批,「從過去討論課程科要到教科書審查,就看出來杜正勝要在台灣史和中國史當中作切割,很多用詞用字,都是要把歷史從古到今,歷史源遠留長的觀念徹底顛覆,透過審查教科書機制,箝制教科書的編寫,貫徹台獨思想,是新的文化大革命,但是因為背後有獨派撐腰,所以根本動不了他。」對照上面的分析與藍色腦袋的批評,叫人分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在討論同一件事。
中國媒體更扯,連這種白爛的新聞標題都冒出來了:台灣“去中國化”後遺症 校園喪失傳統
暴力劇增、"台獨"黑手伸向台灣教科書。與國內藍色媒體隔海唱和,誰是在國內與中國政策「入島、入戶、入心」互相配合的主角,真是再清楚不過了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