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主管洽滿一年一個月有餘,但這個分類的文章卻寥寥可數。一方面是自己懶惰,不勤於筆耕,另一方面則是年來自己的部屬常保 3 人,其中還包括一位建制內,管理外的人員,實際受我管轄的只有 2 人。但其中一人又迭替更換過 2 次,上個月更離開到公司內其他部門,所以僅賸一人與我相依為命。這種迷你單位能觸發的實質「管理」經驗,真的少之又少,值得撰文紀錄的,更是顯得鳳毛麟角了。
不過,這周讀畢葛洛夫寫的「活著就是贏家」一書,寫到葛洛夫是罕見的勤於寫作的 CEO,但葛洛夫提到,透過寫作,他更能在文字中逐漸掌握自己的想法,這和我的感受一致。葛洛夫這種大忙人都可以抽出空閒從事寫作,我等吾輩那還有藉口呢?加油,寫得越多,自己獲得的也跟著越豐富的。
好了,回到正題。上週五(10/12)上午,因著當天下午約定的 4 場面試,自己花了近 2 個鐘頭在網路上蒐集個人覺得有意義的面試提問,以及其中心思想。稍後整理成一份 Excel,將 31 個問題略分成「背景、態度、人際、應變、專業」五大類,寄給部門副理分享,並將經理們放置在 CC 欄位。
為甚麼要收集這些題目?遠因是幾周前在龍潭,臨時代打去面試。自己也的確問了幾個問題,但自覺無法掌握提問的理由,以及預期獲得的判別效果。稍後反省時,覺得應思考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特性,並據此進一步設計問題內容,才能在有限時間內,儘量篩選出適當的應聘者。近因則是當天下午自己是主試者,應聘者花了時間專程前來,我不認為自己有 資格可以隨便應付了事,即使 4 位應聘者其實都不是自己約的。
寄出分享信件後,總計收到 3 封回信。兩封是正面的心得分享與答謝。最後一封,則是叫人詫異萬分的回覆,茲抄附如下:
有次面試老大有提到一件事: 面試者走進來的前3分鐘,你就知道會不會用他了~收到這樣的回信後,自己著實想了一段時間,畢竟這可是部門老大的金句。我想的問題是,這是事實嗎?若是,為甚麼我沒有這種感受?若不是,那問題是出在哪兒?
其實大多數的情況的確如此,所以問題似乎不是這麼重要~
回憶自己僅有的幾次面試經歷,包括自己是主試官,或是應聘者。我認為,初見面的 3 分鐘,只夠讓我確定「不會」用這個人,但沒有充分的基礎,讓我作出「確定要用這個人」的決策,我需要更多的對話,才能夠做出「任用」決定。
釐清問題後,緊接著襲上心頭的是強烈的驚訝感。部門最高主管,以及親聞若干副理自評:「是依據感覺在決定任用與否」,再比對 Google 對於面試一事的高度重視,許多可能的未來發展,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再回首想想 10/12 下午,偕同另一位副理一齊前往面試室,途中我問他:「看過應聘者資料了嗎?」他淡淡回答:「到了再看就好了。」這樣的心態,也就不足稱奇了,不是嗎?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