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,應該是春末初夏吧,提早報到的炙熱豔陽,總是能促使人們乖乖地待在辦公室中,享受人工的清涼。Outlook裡的信件,一如往常地如洄游的鮭魚般成群湧入,在不曾稍有停歇的眾多來信中,注意到一封來自「明基友達基金會」的志工招募信件,一向對新鮮事物抱持高度興趣的好奇腦袋,毫不遲疑地指引著食指按下滑鼠按鈕,點開了這封關鍵的電子郵件。也許是堪稱專業的版面編排,更可能是上帝所作的安排,自己少見地逐字逐句地讀完整封郵件,驚賞之餘,毫不猶豫按下了報名按鈕,就這麼開啟了與基金會的親密關係,仍持續中的美好關係。
和基金會成員初見面,是報名後不久的某天下班後,約在T棟2樓會議的行前教育訓練。還記得自己準時到場,竟是第一位出現在會議室中的友達員工,其餘三位則是基金會員工。於是順理成章成為在白板上書寫配對名單的志工,我的首份任務,呵呵。
訓練課程中包含了每一組上台試講單元,生疏與緊張,是每一組志工無須排練就能完美呈現的特徵。站在所有志工面前,幾十隻眼睛盯著看,雖然都儘量調整成溫柔的眼神,但表演者的肢體不由得就生硬了、表情也常常凝結在似笑非笑的曲線。所幸觀眾是體貼的,舞台上演員的表演,很容易就觸動在場同仁已大幅降低標準的笑點,在歡樂且釋放的笑聲中,解除了大家的信心危機。事後也證明這些首批志工的表現非凡,個個都是偏遠學校小朋友眼中的最佳故事員。
經過幾次下班後的討論、排演、教具製作,總算到了第一次站上班級舞台上,面對廿多位充滿期待眼神的二年級小朋友的日子。老實說,開口說第一句話起的三分鐘,都是事先備妥而背誦出來的,加下來的37+40分鐘,就得沿著預習的故事骨幹輪廓,臨場發揮。感謝主,孩子是天真的,氛圍是輕鬆的,漸漸的,努力搜尋腦袋中演練劇本的機會變少了,取而代之的,是開心地回答小朋友的純真提問,是融入故事情節的玩樂心情與分享,直到鐘聲響起,小朋友大聲地喊著「謝謝大哥哥、大姊姊」,和著教室外閃亮的陽光,與鳳凰木上唧唧作響的蟬聲,我明確知道,我喜歡這裡,我喜歡這種無憂無慮、天真無邪的感受。
一回生二回熟,持續參加了後續的希望閱讀活動,事前準備也從靜態教具,增加了資訊內容,例如由投影機打出Google Earth的衛星空照圖,在各大城市間穿梭翱翔,引得小朋友驚呼連連,也實際體會台灣地理與世界之大。年級層也逐漸擴展到中低年級的班級,並在最後幾次嚐試獨自帶一個班級,用自己較有把握的語言,帶著中年級小朋友跟著萊恩一起到非洲挖井,感受喝不到清潔水源的不便與危險,吉米遭受叛軍威脅的壓力,以及最後團聚在加拿大萊恩家中的際遇(詳見「萊恩的願井」一書)。
在四年級的三次希望閱讀經歷中,是個人最感成就的一幕。第一次踏上四年級講台,就注意到一位特別的孩子,眼神與表情中,帶著期待,但更多是害怕與不信任,綜合出略為傲倨的臉孔,常常別向一邊去,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。但第二次來到這個班級,講述「萊恩的願井」時,我發現他的注意力增加了,眼神從懷疑逐漸轉成期待與專注,我知道,他喜歡這個故事,他受到感動了。而他的轉變,他的神情,也感動了我,一切就都值得了。不敢說自己有什麼影響力,但我相信某篇文章中說的:「你永遠不會知道哪句話、哪個情節, 會默默地影響了一個孩子的一生。」
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
希望閱讀,閱讀希望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